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健康小叮嚀

一、天氣炎熱的時候,吃點冰品最消暑,掌握吃冰的技巧,享受冰品不傷身!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86


走在炎熱的夏日街頭,多數人都會有來上1杯冷飲,或是吃碗剉冰消暑的強烈慾望,但是很多長輩都會說︰「吃冰傷身,也讓人容易衰老!」可是面對清涼可口的冰品,怎能不心動?

冰品最忌狂吃猛灌

傳統上認為早上剛起床鼻水流不停、一接觸冷空氣就打噴嚏、或有氣喘等過敏性體質者;容易手腳冰冷、臉色蒼白或萎黃的人;還有經期不穩定、容易經痛的女性朋友都不適合吃冰。

除了體質因素不適合吃冰之外,吃冰會使身體不適,其主要原因是短時間內大量食用冰品所引發的。這幾年陸續看到外國稱為「凍凍腦(brainfreeze)」,或「冰淇淋頭痛(ice cream headache)」的症狀,其成因就是在高溫氣候中快速大量喝入冷飲、吃冰凍食物或太涼的口香糖所引起。尤其許多年輕人喜歡手拿一杯超大杯冰沙飲品,很熱的時候大口一吸,有時會突然感覺頭部一陣緊縮疼痛,雖然大部分的人頭痛一下就過了,但也有人因此疼痛不已,卻不知道可能是冰品所引起的。

另外,常有人用「透心涼」來形容吃冰的舒暢快感,但有些人對於冰品透心涼的感覺卻可能不是快感,因為太冰食物快速一路從口腔直灌胃部時,會使他們感到心臟好像快停止了。會產生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冰品引起交感神經反應,使冠狀動脈暫時性痙攣,健康的人可能只是稍覺不適,但如果是心血管有硬化情形的人,就可能引起心絞痛症狀。

一般最常見的症狀還是吃冰太猛而引起的咳嗽症狀,老一輩人常說這種情形是「煞到」,其實這是因為氣管上端和口咽腔很接近,突然接觸太過冰涼的食物使氣管收縮而有的咳嗽現象,尤其是有氣喘等過敏性體質的人特別容易發生。

吃冰要慢吞細品嘗 

要生活在夏天氣溫動輒34℃、35℃亞熱帶氣候中的台灣人都不要吃冰,實在是不可能的事,而吃冰在某些情況下,冰品還是很好補充熱量及水分的方法,像醫師常建議有咽峽炎、因口腔黏膜破損疼痛而拒食的小朋友,吃些奶昔、冰淇淋、果汁、布丁等冰涼的食物;還有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也常有口腔黏膜受損而吞嚥困難的情況,此時高熱量的冰淇淋和奶昔就可緩解口腔不適,並增加身體能量,而一般人口破難以進食時也可以把食物放冷再吃;或拔牙後,吃點冰品亦可加速血液凝固、減少傷口疼痛感。


想要享受吃冰的樂趣,又要顧及身體健康,吃冰的時間最好選擇上午10點到下午2點,一天裡最熱的時段,冰品入口後不立刻吞下肚,需先含在嘴裡,等冰被口溫溶化再慢慢吞入,要注意的是要含在口腔前端,不要以中間及後面的上顎來含,以免上顎腔附近的神經受到低溫刺激而引發疼痛。

如果是有加紅豆、綠豆等配料的剉冰,就可選擇先吃配料,享受食材冰涼的口感並仔細咀嚼後吞入,再慢慢吃冰。另外,冰品衛生也要非常講究,尤其夏季特別容易孳生蚊蟲、細菌,外面販賣的冰品容易有衛生安全的疑慮。因此想吃冰的時候,如果能自己在家使用天然食材製作冰品,不但能降低誤食不良冰品的風險,也能避免吃進過多人工色素,還能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


這些情形  少吃冰

 
1. 睡覺前:睡覺前吃冰的東西,尤其是冰品通常又冰又甜,很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

 2. 
運動後:剛運動完不能馬上吃冰的原因,除了冰品的低溫和運動後體溫上升的身體接觸,會造成身體散熱問題外,也容易造成肌肉收縮,使運動產生的廢物乳酸無法排掉,容易引發痠痛。


 


3. 月經期間:不只中醫力勸女性經期別吃冰,西醫也一樣不贊成經期吃冰,吃冰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會造成肌肉及器官收縮,子宮的收縮會非常強烈,下背肌肉也會受影響,容易使下背痛加劇。

4. 
咳嗽時:無論是感冒或氣喘的咳嗽,還是其他不明原因的咳嗽都不適合吃冰,以 冰冷的刺激,引起氣管收縮而誘發咳嗽。

5. 
痠痛症者:筋肌肉痠痛症的患者少吃冰 因為冰冷會造成肌肉 、血管及  神經連帶收縮,使肌肉更僵硬而痠痛加劇。

6. 
心臟不佳者:避免冠狀動脈暫時性痙攣,心臟不佳者少吃冰。

7. 
老人及疑有心血管硬化者:老人家血管彈性本來就不好,而血脂過高疑似有心血 管硬化的患者,最好別吃太冰的東西。

8. 
眩暈症:吃冰會影響耳咽淋巴液流動,眩暈時最好別吃冰。


 


二、健保局推動「孕產婦照護品質確保及諮詢服務試辦計畫」


台灣新生兒愈來愈少,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國內生育率降至千分之8.29,新生兒首度少於20萬人,最新全球生育率報告也顯示,台灣平均每名婦女只生1個小孩,生育數少於香港、日本,和澳門並列全球最低。

面對生育率直直落,政府各相關單位紛紛提出計畫鼓勵生育,衛生署宣導「30歲前第1胎、38歲前第2胎」的分期生子觀念,健保局也於41日起推動「孕產婦照護品質確保及諮詢服務試辦計畫」,讓婦女能安心懷孕、放心生產。

推動試辦計畫  落實孕婦照顧 

為了提升孕產婦的醫療照護品質,健保局推動的「孕產婦照護品質確保及諮詢服務試辦計畫」,將「懷孕」至「生產」期間視為一完整療程,透過全程醫療照護諮詢管理模式,提供孕產婦懷孕期間到生產後1個月內,24小時無間斷的優質醫療照護諮詢服務,希望能提升孕產婦在同一醫療院所全程醫療照護的品質,以達到全人照護的目的,並降低生產風險。

李純馥科長表示,目前國健局雖已固定提供孕婦產檢費用,但因為現代人工作忙碌,不少孕婦下班後才能到醫院產檢,跟主治醫師門診的時間往往無法配合,孕產婦只好選擇住家附近婦產科診所產檢。孕婦如果無法固定在某一院所產檢,臨盆的時候又可能到大醫院生產,往往讓接生的婦產科醫師無法完整掌握孕婦產前狀況,就可能影響生產方式的選擇,甚至可能影響母體和胎兒的健康。

因此,透過試辦計畫鼓勵婦產科醫師盡力協助孕婦留在固定地方完成整個產期,醫師更能掌握狀況,讓產婦及新生兒獲得完善照護,並降低生產時可能面臨的風險。孕婦在懷孕期間如半夜身體出現異狀,可隨時連絡到值班醫護人員,讓孕產婦在懷孕過程感受到醫護人員的細心照護與用心陪伴。而同一醫師全程給予孕婦及胎兒完整的照護,可降低剖腹產率、減少胎兒出生體重太低等情形,進一步可節省醫療資源、有效減少浪費。

訂定指標  確保照護品質

「孕產婦照護品質確保及諮詢服務試辦計畫」可促進醫療院所建立整體式醫療服務體系、提供完整非切割性服務、增加醫療提供者對孕產婦完整照護的責任感,參與計畫的醫療院所則須符合健保局所訂定的5項品質指標:

一、  孕產期全程照護率>40%。

二、產後14日內再住院率(含跨院)1%。

三、剖腹產管控率:院所剖腹產率不超過健保局該轄區70百分位,且低於該年全國平均值。

四、低出生體重不超過院所前1年低出生體重率1%。

五、院所收取「自行要求剖腹產」產婦之醫療費用,未超過該院所原論病例計酬「健保支付生產點數」與「自行要求剖腹產」點數(15,669)之差價。

因此,民眾選擇至參與試辦計畫的醫療院所就診可更安心、確保醫療品質。試辦計畫從41日起開放婦產科醫療院所申請,想了解參與計畫的醫療院所名單的民眾,可於6月開始在健保局全球資訊網站上查詢到相關資訊,作為就醫時的參考。

定期產檢  預防產科併發症

當確定懷孕那一刻起,孕產婦就會拿到一本《孕婦健康手冊》,由國健局提供10次免費產前檢查,而產檢到底在檢查什麼?為什麼孕產婦一定要做檢查?根據諸多研究發現,產前檢查是一項低成本、高效率的檢查,孕產婦在懷孕期間常會出現不可預測的變化,透過產前檢查,可預防許多的產科併發症,並可改善孕婦的預後。至於婦女從懷孕到生產需做多少次產檢,目前還沒有定論,美國研究指出,孕產婦做6~8次檢查即可,台灣則提供10次產前檢查。

孕婦確定懷孕時,醫生通常會先詢問包括家族史、過去病史、產科病史等孕婦個人資料;並做身體及產科檢查,包括一般外觀、身高、體重、血壓、心臟、骨盆及子宮頸抹片檢查。血液檢查則包括紅血球數目、白血球數目、血色素等,尿液檢查包括PH值、葡萄糖、蛋白質等。

從初診之後到第28週,每隔4週做1次產檢;自第28週至第36週,每隔2週做1次產檢;第36週以後,則每週做1次產檢。每次產檢皆需測量體重、血壓、尿液檢查(包括尿蛋白與尿糖)、子宮底部至恥骨距離、胎兒心音和胎位。

高危險群更不能忽視產檢

孕產婦若屬於低危險因子(無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只要依照衛生署規定的產檢次數(10)即可;但高危險群婦女如妊娠高血壓、糖尿病,產檢次數最後從每個月1次,變成每2週一次,因為妊娠糖尿病及子癲前症是導致母親及週產期死亡率與罹病率的主要原因。為降低妊娠糖尿病與子癲前症在產前引發的風險,建議34歲以上的高齡產婦重視產檢的重要性,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妊娠糖尿病是指懷孕中血糖過高,胎兒經由臍帶吸收過高的血糖,促使分泌過高的生長激素,發展成4,000克以上的巨嬰,導致難產。當孕婦的收縮壓高於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高於90毫米汞柱;或妊娠後期血壓比早期血壓高;收縮壓升高3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升高15毫米汞柱,即為妊娠高血壓。妊娠高血壓約占懷孕中的7%,但卻是造成媽媽或胎兒死亡的主要原因。若是高血壓再加上水腫或蛋白尿,則稱為子癇前症,症狀輕微的病人可在家休息,一旦血壓持續上升則需住院治療,甚至可能會建議孕婦中止懷孕,高危險群孕婦不可不慎。

做好健康管理    才能擁有健康寶寶

徐金源醫師提醒,雖然一般孕婦在懷孕過程中會有吃多、喝多與尿多的症狀,但如果發現體重快速增加,以及超音波檢查時發現羊水過多,或者在例行性尿液血糖檢測中發現異常,就要小心可能是妊娠糖尿病。

另外,很多人以為,懷孕水腫是理所當然,但依據臨床經驗,懷孕時水腫一般多發生在下半身,如果孕期2840週時,用手指按壓腿、臉和手指、脖子與手臂等處有凹陷且久久不能回復原狀,即可能為全身性水腫,最好到醫院做詳細檢查,預防子癲前症的發生。

在懷孕過程中,醫師可以為孕產婦提供最好的諮詢及照護,但很多還是得靠孕產婦自行控制,像體重控制,正常孕婦初期3個月,體重約增加12公斤;中期3個月,約增加45公斤;後期3個月,約增加5公斤,體重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